Login

400-123-1245leyusports@jgscy.com

  1. leyu乐鱼 > 新闻动态 > 公司动态

志愿军是用怎样的武器装备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美队?

作者:小编 日期:2024-09-20 15:46:36 点击数:

  志愿军是用怎样的武器装备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美队?摘要:在朝鲜战场的美队可以说是武装到牙齿,是当时世界上装备水平最先进的军队。那么志愿军又是怎样的武器装备?和美军的差距有多大?

  在朝鲜战场的美队可以说是武装到牙齿,是当时世界上装备水平最先进的军队。那么志愿军又是怎样的武器装备?和美军的差距有多大?

  1950年的解放军,虽然这时新中国已经成立,但完备的军工系统依然还没有建立起来,当时中国的工业是极其落后的,少量的兵工厂也只能维修和仿制生产少量枪械,根本没有自己的制式枪械。因此当时解放军的武器基本上都还是来自解放战争中的缴获,所以武器还是“万国牌”,有日制、美制、英制、国造等等,口径也各不相同,据不完全统计,当时解放军的枪械和火炮来自28个国家的98家企业,光轻武器的口径就有13种之多,弹药种类多达274种。这极大地增加了后勤保障的困难,而且由于缺乏生产能力,弹药尤其是大口径炮弹主要都是来自解放战争中缴获的弹药。

  这样的装备情况,对付低烈度战争勉强还可以,但要和美国这样的世界头号霸主交手,显然就差太多了。

  所以,1950年7月组建东北边防军的时候就有考虑到这一点,采取的补救措施就是尽可能在一个单位里集中同一型号同一口径的枪械,例如38军就集中使用日制的三八大盖。说到这,很多人会觉得奇怪,四野头等主力的38军为什么不选美械装备,却选了日式的三八大盖。因为美国援助军的单兵轻武器最主要的型号是M1903斯普林菲尔德,从性能上来说还不如三八大盖,而且通过抗战、解放战争的实战考验,解放军对三八大盖的评价很高,所以38军才会选择统一装备三八大盖。

  第一批苏联援助的武器最早从1951年初开始交付,到1951年底随着苏式装备大量到位,志愿军也开始了大规模的换装。第一批引进了36个师的苏式装备,志愿军先后有34个师(另外2个师装备调拨给人民军)相继换装苏式装备,其中第三兵团和第十九兵团共18个师是在国内换装后才入朝,其余16个师则是利用撤回后方休整时进行换装。但当时志愿军远不止34个师,所以直到1951年底还有不少志愿军仍在使用原来的杂牌武器。

  1951年10月中苏又达成第二批引进60个师装备的协议,这60个师的装备从1952年起每年交付20个师,于1954年交付完。这60个师的装备中无偿赠送给人民军3个师的装备,另有1个师的装备拆分给各军事院校作教学和训练,实际装备56个师,但这56个师主要在国内驻防,入朝参战的仅有3个师。

  也就是说,志愿军总共有37个师换装苏式装备,占志愿军参战25个军76个师的48.68%,连一半都没到,也就是说有一半的志愿军还是在用“万国牌”的武器作战。

  苏联提供的主要是莫辛-纳甘,这是一款1891年就定型的老旧,在抗美援朝时性能已经算是比较落后的。尽管志愿军使用的并不是1891年的老型号,而是1944式莫辛-纳甘短枪管,也叫1944式莫辛-纳甘骑枪或者M1944卡宾枪,缩短了枪管,但总体性能还是比较落后。

  志愿军对莫辛-纳甘的评价并不高,由于苏联制造工艺不佳,莫辛-纳甘拉机柄行程太长,力臂较短,同时枪栓又很生涩,不顺滑,一碰到下雪天或者气温骤降,就会造成拉栓困难,甚至需要用脚蹬才能拉开枪栓,所以将莫辛-纳甘戏称为“脚蹬枪”。

  另一款苏联援助的轻武器则大受志愿军欢迎,这就是PPSh-41冲锋枪,俗称波波沙。这是苏联在二战期间研制和装备的一款冲锋枪,尤其是配上71发弹鼓,以火力凶猛以及持续火力输出而著称,在二战中就大放异彩,甚至力压德国著名的MP-38冲锋枪,总产量超过了600万支。

  波波沙唯一的缺陷就是重量太重了,空枪重3.6公斤,好像还可以,但装上71发弹鼓后就达到了5.4公斤,所以一般情况下,志愿军战士最多再带2个弹鼓。但是瑕不掩瑜,波波沙火力猛射速快,绝对是近战利器,所以成为志愿军非常喜爱的单兵轻武器。

  苏联援助的轻机枪是DP-28轻机枪,虽然是1928年就开始量产装备部队的老枪,但是结构简单,火力凶猛,依然是一款相当不错的轻机枪。由于采用47发弹盘在外观上很醒目,所以就有了“大盘鸡”的外号。这个圆形大弹盘是如此显眼,所以在很多历史照片和影视剧里都可以被轻易辨认出来。

  苏联援助的重机枪是SG-43郭留诺夫重机枪,不过这款重机枪提供的时间比较晚,要到1952年下半年才开始使用,这时已经是战争尾声了。这款重机枪虽然来的晚,但立即就受到了志愿军的欢迎。这是因为郭留诺夫重机枪不但结构简单,而且还有轮架便于拖行。如果不带轮架,分解以后两个人就可以携带。郭留诺夫重机枪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带有6毫米防弹钢板的护盾,能够为射手提供有效的防护。尤其是在坑道作战时,布置在坑道口的郭留诺夫重机枪,由于有护盾的保护,在和美军对射时就处于很有利的地位。

  客观而言,苏联援助的轻武器基本都是二战时期(甚至更早)的武器,苏军当时现役装备的一些新式武器,如СКС-45半自动、АК-47突击、РПД-44班用轻机枪、РП-46连用轻机枪、СГМ重机枪,都没有提供给中国。

  尤其是AK-47突击1948年起就开始量产装备部队,在当时各国中,性能是非常先进的,如果志愿军能装备АК-47,一定会大大加强步兵的战斗力,也必然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战争进程。但苏联却没有将AK-47提供给中国,还是留了一手。AK-47直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才将相关技术图纸提供给我们,中国仿制的AK-47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56式冲锋枪。

  老周“冰血战火”志愿军系列音频节目,包括长津湖、上甘岭、砥坪里等重大战役,已经在喜马拉雅上线,有兴趣的朋友点击二维码免费收听

  火炮方面,第一批入朝参战的志愿军3个炮兵师,情况和步兵一样,也都是“万国牌”,火炮型号杂乱。而苏军是非常重视炮兵的,强调“炮兵是战争之神”,所以援助的火炮还是比较到位,包括M1942型76毫米野炮、M1938型122毫米榴弹炮、ML20型152毫米榴弹炮,总共装备了14个榴弹炮兵师、2个反坦克炮兵师。志愿军10个炮兵师基本上实现了全面换装。

  在援助的火炮中,最著名的当然要属BM-13“喀秋莎”火箭炮,十六管132毫米,这是苏联在二战期间研制装备的一种导轨式火箭炮,在二战期间大量使用,给德军以沉重打击,称之为“斯大林管风琴”。由于当时为了保密,炮管上只有代表生产厂的字母“K”,苏军官兵就用字母“K”打头最常见的女性名字“喀秋莎”来称呼,由此“喀秋莎”火箭炮的名字就不胫而走。

  苏联先后援助中国48部“喀秋莎”火箭炮,装备2个火箭炮师(每个师下辖2个团,24部)。这2个火箭炮师都入朝参战。

  毫无疑问,“喀秋莎”火箭炮是志愿军炮兵最具威力的大杀器,通常采取游动作战战术,事先准备好发射阵地,并测定目标参数,然后在夜间秘密进入发射阵地,以营或团单位实施齐射,炮击一结束就立即撤离。这种战术相当有效,不但沉重打击了敌军,同时也有效保存了自身。当时火箭炮部队在志愿军中是极受推崇的,只要看到车牌是“84”打头的火箭炮部队,都会主动让道,让火箭炮部队先走。

  另外,M1939型37毫米高射炮也不能不提,这是苏联在1930年代末期研制的一种高射炮,从1940年到1946年总共生产了约2万门,在二战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从1951年到1953年期间,中国引进了超过1200门,装备了101个独立高炮营,其中53个营入朝参战,另40个营编入城防高射炮师、团,4个营编入坦克师,4个营编入海军基地。苏联援助的高射炮除了M1939型37毫米高射炮,还有85毫米高射炮和76.2毫米高射炮,分别装备了24个营和14个营,组成了5个野战高炮师、1个城防高炮师入朝作战。

  M1939型37毫米高射炮最大射程3500米,用于近程防空,对各种低空飞行的战斗机、攻击机很有威胁,使用弹匣供弹,战斗射速每分钟最高可达80发,炮口初速880米/秒,成为志愿军高炮部队防空作战的利器。在2020年上映的抗美援朝电影《金刚川》中出现的志愿军高射炮就是M1939型37毫米高炮。

  坦克方面leyu乐鱼官方网站,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缴获的坦克大都是日式轻型坦克和美式M3A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和在朝鲜战场上的美军坦克相比,差距很大,所以志愿军坦克部队就在全面换装苏联坦克之后才入朝。

  1950年11月,中国接收了苏联援助的300辆T-34-85中型坦克,24辆IS-2“斯大林”重型坦克、40辆SU-122自行火炮,并用这些装备组建了3个坦克师(每个师下辖2个坦克团以及摩托化步兵团、炮兵团)和3个独立坦克团。到1951年底,志愿军已经拥有114辆T-34-85坦克。

  T-34坦克是苏联在二战期间的主力坦克,是苏联装甲部队的象征,屡立战功。而T-34-85则是采用85毫米坦克炮的后期型号,比采用76毫米坦克炮的早期型号更具威力。在当时世界主流坦克中依然算是比较先进的。但是在朝鲜战场上美军占有空中优势,所以志愿军的坦克部队无法展开集群作战,通常都是利用夜间机动到阵地前沿然后还需要进行伪装,直到进攻开始才突然出动。也有采用隐蔽 伏击战术,对敌方坦克、火炮进行突然攻击。

  1950年10月,志愿军入朝作战时,中国空军只有1个旅(后改称航空师)的作战部队,,拥有各种老旧飞机117架,而美国为首的“联合”空中力量超过1000架各型作战飞机,面对如此严峻的情况,中国只能向苏联求助,苏联一方面出动战斗机部队掩护志愿军地面部队(但只限于掩护后方),一方面向中国提供战斗机,并训练中国飞行员。

  最初苏联向中国提供的是米格-9战斗机,米格-9虽然也是喷气式飞机,但性能很不可靠。因此在1951年5月主动提出,向中国无偿提供372架米格-15,替换之前中国购买的372架米格-9,中国只需要支付运费。这372架米格-15在8月初前就运抵中国。从9月开始,志愿军空军就开始以师为单位,使用米格-15轮番出动。1952年,苏联又提供了450架米格-15,其中360架是米格-15的改进型米格-15比斯。到1952年底,志愿军空军已经拥有了6个装备米格-15的航空师,装备的米格-15总数超过500架。在整个抗美援朝期间,苏联一共向我国提供(包括无偿援助和购买)了1000多架米格-15。

  米格-15是当时最先进的喷气式战斗机,对比“联合”上千架飞机中大部分的螺旋桨飞机,如P051“野马”、F4U“海盗”等,都具有碾压性优势,即便是对F-80、F-84这样的喷气式,也具有很大优势。只有美军最先进的F-86“佩刀”才能和米格-15一较高下。正因为有了米格-15,志愿军才能打破美军的空中优势,在朝鲜北部取得一定的局部制空权,也就是著名的“米格走廊”。

  毋庸讳言,苏联提供的武器,对于抗美援朝确实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苏联向中国提供了64个步兵师、18个炮兵师、6个高炮师、3个坦克师和22个航空师的武器装备,主要包括88.4万支(挺)各型枪械、8900余门各类火炮、1069万发炮弹、400辆坦克、1600架作战飞机。

  这些装备除了少数是无偿援助,大部分都是以市场价的半价出售给中国。虽然说半价算是很优惠了,但当时新中国刚刚建立,经济基础薄弱,还要担负战争的巨大消耗,还是有些不太厚道。

  不过,当时中国也没有那么多钱,于是苏联提出可以向中国提供,然后分期偿还。1951年2月,苏联和中国签订协定,确定中国向苏联12.35亿卢布(折合7.18亿人民币或2.87亿美元),这笔主要用于购买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所需的军事装备、弹药以及铁路器材等物资。

  从1950年到1955年,中国欠苏联的债务总计高达56亿卢布(按照1950年到1955年汇率平均值,折合32.487亿人民币或13亿美元),大部分都是用来购买抗美援朝战争岁哦徐的武器装备。这些欠款连同利息,中国经过十年,直到965年才全部还清。

  老周,本名周明,曾用网名光亭,长期从事军事战史研究,曾多次在凤凰卫视、上海电视台担任军事栏目嘉宾。出版过二十多本军事书籍,可在微店“知兵堂书店”、某宝网店“知兵堂书店”上咨询购买。现在喜马拉雅上有个人专栏“老周军事”,制作军事类音频节目。在各大视频平台都开设“老周新观察”视频号,解读军事热点,敬请支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随便看看